在不適合莊稼生長的鹽堿地上種葡萄顯然更難,但來自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林權服務與產業發展中心的科技成果破解了這個難題。近年來,寧夏林權服務與產業發展中心專家團隊會同自治區林業草原局科技處、石嘴山大武口區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技術人員施展絕技,努力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最終實現了鹽堿地上種葡萄、蔬菜、草莓的奇跡。
當地農民種植大棚,總需要一遍遍地用黃河水灌水,如同用水一遍遍“洗出”土壤中的堿,耗水量驚人。專家們與科技人員看著白花花的鹽堿地,想出了辦法。
“我們實施設施葡萄高干水平棚架復合栽培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使用客土覆蓋技術開展鹽堿化土地土壤改良,采用農村比較多的玉米水稻的秸稈等材料,在鹽堿土地上覆蓋0.8米—1米厚的優質土壤。”大武口區自然資源局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說,實施開溝、鋪秸稈、土壤培肥覆蓋、起壟等措施,不僅更加有利于排水,也阻斷了因土壤“毛細管”作用導致的返鹽返堿。
技術成熟了,如何讓農民掌握技能?在專家團隊的全程指導下,林技中心專業林技人員開展技術服務,通過發放技術圖冊、舉辦培訓班、組織觀摩活動等方式,對苗木定枝、樹形培養及修剪、病蟲害防控等知識進行普及,從設施葡萄品種的選擇、設施規劃、架桿拉絲、設施增溫、設施環境調控等方面全程跟蹤指導。
土地改良后,還可以種植很多蔬菜水果。在溫棚中探索“立體”種植模式,種植玉波二號、蜜光、葡之夢、黃金蜜等優新葡萄品種。在葡萄種植的第一年,還利用溫棚內的其他空地種植草莓、番茄等作物。待第二年葡萄水平架成型后,又在水平架下種植芹菜、菠菜、蔥、白菜、香菜、茼蒿、生菜等低矮的綠葉蔬菜,每年可以種植兩三茬,利用空間,提高收益,快速推動了生態設施特色林果業發展。
昔日的“不毛之地”變了樣:通過鹽堿地改良,耐鹽林果鹽堿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對水源、土壤等農業生產依存的基礎資源不會造成破壞,也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鹽堿地開展設施農業提供了經驗。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金臺資訊,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4刪除。